我國是全球鎂資源大國,既有豐富的菱鎂、白云石、水鎂石等固體礦產,又有海水苦鹵、鹽湖鹵水及地下鹵水等液體礦。我國還是鎂質耐火材料和金屬鎂生產大國,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隨著鹽湖資源的開發,鹽湖鎂在我國鎂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然而,在日前舉行的2025世界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論壇——鎂產業論壇上,專家指出,我國高端鎂質材料嚴重依賴進口、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等瓶頸,制約了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的步伐。對此,專家呼吁,應通過工藝升級、智能制造、綠色發展及全產業鏈協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打造支撐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綠色增長極。
儲量產能奪“雙冠” 鎂質材料前景廣闊 專家指出,鎂質材料應用場景廣泛,且我國有豐富的資源基礎,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金屬鎂是最有效的節能材料和儲能材料之一。”青海匯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國建指出,鎂基固態儲氫材料和鎂離子電池是最具有潛力的清潔能源及綠色儲能材料之一;鎂合金則在航空航天、軍事工業、汽車領域有十分顯著的輕量化效果。 青海創新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黨支部書記蔚永福表示,氫氧化鎂、氧化鎂、碳酸鎂及鎂鋁水滑石作為高附加值鎂質材料,在多個戰略性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 其中,氫氧化鎂是新型環保阻燃劑與穩定劑,也是環保型高分子聚合物的核心填料;鎂基水滑石主要用于聚氯乙烯/聚烯烴抗老化熱穩定劑,全球市場亦穩步增長,年增長率約為7%~8%,我國增幅可高達15%~16%。 而從資源供應的角度來看,我國鎂資源儲量豐富。劉國建指出,鹽湖鎂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對于緩解我國資源緊缺、確保關鍵材料穩定供給具有戰略意義。 據了解,我國已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劉國建指出,在政策和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鎂產業鏈,產品種類不斷增加、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原鎂生產國。據統計,2024年,全球原鎂產能為175萬噸,我國產能為148萬噸,占全球產能的85%。 高端產品依賴進口 技術短板亟待突破 “近年來,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我國在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劉國建談道,“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存在差距。” “目前產業仍存在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問題。”蔚永福舉例說,如納米級氫氧化鎂的分散性及表面改性技術尚未突破,影響阻燃效率;用于半導體封裝材料和導熱填料的高純氧化鎂,國內產品純度難達標,目前依賴進口;用于飛機內飾減重的輕質復合材料填充劑——碳酸鎂,其在高溫下分解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鎂化合物分會會長、專家組長宗俊也指出,目前我國能穩定產出符合高磁感取向硅鋼片要求的硅鋼級氧化鎂產品的企業只有兩家,世界上較受認可的還是日本產品,質量最優,產品穩定,但價格是國內產品的2~2.5倍。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許多科研院所及企業正針對行業“卡脖子”難題展開攻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禹澤介紹說,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萃取分離與功能材料課題組針對氫氧化鎂、鎂基水滑石等展開基礎研究,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并建成產業化示范裝置,產品的技術質量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韓景賓研究團隊在水滑石基氣體阻隔材料方面取得進展,已有多項應用成果。濮陽濮耐高溫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田曉利則指出,該公司針對二氧化碳直接吸收法制備硅鋼級氧化鎂展開研究,所得樣品各項數據達標。 多管齊下共推產業升級 向多元高值綠色啟航 記者了解到,除了材料性能的“卡脖子”問題,鎂產業還面臨生態環保方面的挑戰。鎂質材料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廢氣、廢水和廢渣,鹽湖金屬鎂生產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企業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進一步增加了環保風險。 對此,劉國建在工藝技術、智能制造、綠色發展和產業培育四方面提出建議。他提到,要提高行業的綠電使用水平,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建立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和管理體系;同時,要聚焦鹽湖綠色金屬鎂生產、高品質鎂化物開發以及多路徑氯氣消納等關鍵點,形成自主可控的原創生態技術,促進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并向產業鏈后端、價值鏈高端延伸。 蔚永福也認為,要推動提取技術、產品制備技術及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創新;積極采用綠色工藝、使用可再生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等各方也需共同努力,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產業鏈協同發展、區域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 對于鎂質材料的未來發展,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副會長、遼寧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韓光啟指出:我國的鎂質材料,主要包括鎂質耐火材料、鎂質化工材料、鎂質建筑材料、金屬鎂和鎂合金材料、鎂質新材料。我國鎂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從“高耗能輔助材料”向“高附加值功能材料”的戰略轉型。 鎂質耐火材料向高端化、環保化和功能化方向發展,但在已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不建議在鹽湖鎂產區生產耐火材料;鎂質化工材料重點發展鎂基超穩礦化土壤修復材料、高端鎂化合物、生物醫藥、阻燃劑與功能材料;鎂質建筑材料重點發展輕型墻體、保溫板、裝修裝飾、綠色建筑模板和特種防火材料等;鎂合金則向高端制造、新能源、建筑等領域快速滲透;還有3D打印安全材料、超輕高強合金、鎂質能源材料(鎂電池)等鎂質新材料。“我國鹽湖鎂資源儲量大,但成分復雜,傳統利用效率低,因此最適合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壁壘的多元化產品。”韓光啟說。 “通過技術攻關與產業鏈協同,我國鹽湖鎂產業有望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蔚永福談道,“未來鎂產品將更加多元化、高值化、綠色化,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領域發揮更大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