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扎根黃河三角洲、深耕石油石化領域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始終以服務國家能源戰略與區域產業升級為導向,緊扣石油石化產業“綠色低碳數智化”轉型需求,歷經多年探索實踐,構建起“四心四引、四業貫通、平臺賦能”的現代石油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育人道路上走出特色鮮明的改革路徑,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以“四心”錨定育人方向
厚植產業人才文化根基
“石油精神是我們的根,黃河文化是我們的魂,兩者融入育人全過程,才能讓學生既懂技術,又有情懷。”在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的教學研討會上,教師們常提及這樣的育人共識。
立足“黃河文化+石油精神”的地域與行業雙重底蘊,學校確立了“思政修心、能力核心、應用重心、產教同心”的“四心”育人理念,為石油石化類專業人才培養錨定精神坐標與能力方向。
“思政修心”重在鑄魂。學校將石油精神中的“苦干實干、三老四嚴”與黃河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守正創新”深度融合,開發石油精神與黃河文化融入油氣工程教育案例集,組織學生走進勝利油田會戰舊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實踐教學,讓“石油精神入魂、低碳理念入腦、工程素養入行”成為學生的行動自覺。
針對石油石化產業從傳統開采向綠色低碳、數智化轉型的趨勢,學校摒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培養思路,將“工程意識、工程實踐、工程設計”三維能力貫穿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在解決產業實際問題中提升專業本領。而“產教同心”則打破校地企壁壘,推動育人主體從“學校單一主導”轉向“校企協同共建”,讓人才培養始終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圍繞這一理念,學校凝練出“傳承石油精神,融匯雙碳理念,精研工程應用”的油氣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既保障了人才對石油石化行業的“適應性”,又賦予其服務“雙碳”戰略的“前瞻性”,為后續育人實踐筑牢了思想根基。
以“四引”激活校企協同
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
“以前在課堂上學的鉆井技術多是理論,直到跟著企業導師參與勝利油田的智能鉆井項目,才真正明白產業需要什么樣的技術能力。” 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小李的實踐感悟,道出了“四引”機制的育人實效。
學校通過“引企入院、引產入教、引研入學、引創入就”的“四引”路徑,將產業資源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破解了產教融合“單邊建設、表面合作”的難題。
“引企入院”讓企業成為“校內課堂”。學校聯合勝利油田等區域龍頭企業,共建2個省級、6個校級現代產業學院,企業不僅投入設備建設校內仿真實訓車間,還派駐技術骨干擔任“產業教授”,把石油開采、煉化的真實生產場景“搬”進學校,實現“教室與車間、教師與工程師、教學與生產”的無縫對接。
“引產入教”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前沿同步。校企共同組建課程開發團隊,將智能油氣開采、新能源儲運等產業新技術、新規范轉化為“專業+智能”“專業 + 綠色”的核心課程模塊,編寫《油氣集輸》《泵和壓縮機》《油氣儲存與銷售》等多部校企共建教材,其中多部獲省部級優秀教材獎項,確保學生學到的是“能用、管用、實用”的知識技能。
“引研入學”與“引創入就”,則打通了“科研—教學—就業”的閉環。學校鼓勵教師帶著學生參與能源企業技術攻關項目,從油氣綠色開采到低碳煉化的科研課題,讓學生在“學中研、研中創”;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引入企業資源支持學生創業項目,不少學生通過參與產業相關的創新項目,實現了“畢業即就業、創業即興業”。
如今,這種“四引”驅動的產教融合模式,已讓學校與40余家企業構建起“共擔培養責任、共享教學資源、共促產業發展”的協同育人共同體,校企合作不再是“一紙協議”,而是貫穿人才培養全程的“實質聯動”。
以“四業”貫通培養鏈條
打造交叉融合課程與實踐體系
“既要懂石油工程,又要會數據分析;既要掌握傳統開采技術,又要了解碳中和政策。這樣的‘復合型’要求,在課程里就能感受到。” 碳中和實驗班學生小王的課程體驗,源于學校構建的“專業—企業—行業—產業”四業貫通人才培養體系。
為破解傳統專業課程“重特色輕交叉、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學校從課程、實踐、師資三方面發力,重構適配產業需求的培養鏈條。
課程體系突出“多維交叉”。學校打破專業壁壘,打造“工程+管理”“工程+法律”的特色通識課程,強化學生的工程素養;升級“專業+智能”“專業+安全”的核心課程,適配產業數智化轉型需求;增設“專業+專業”的交叉模塊,讓學生既能深耕本專業,又能跨界解決復雜產業問題。這種課程體系下,10 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課程,25門校企合作課程成為線上共享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質內容支撐。
聚焦教學“三層遞進”,學校構建了“行業見習— 線上虛擬實踐—校內實訓—校外實操”的四環節實踐體系,依托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以及“碳中和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 等科研平臺,讓學生從“認識產業”到“模擬操作”再到“實戰應用”逐步進階。32個科技創新團隊常年活躍在實踐教學一線,“學—賽—研—練—創”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屢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工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不僅如此,學校推行“校企師資互聘”機制,教師定期到企業頂崗實踐,企業工程師走進課堂授課,組建起 2個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涌現出省級教學名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一批“懂教學、懂產業”的雙師型教師。同時,聘請中海油大國工匠作為產業導師,讓學生近距離學習工匠精神,提升職業素養。
以產學研創一體化
構建校企互惠共生生態
走進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碳中和現代產業學院”,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工程師與教師、學生共同調試“油氣田低碳開采系統”—— 這樣的場景,是學校以平臺賦能育人的生動縮影。
為讓“四業貫通”從理念落地為實效,學校搭建起一批產學研創一體化協同育人平臺,通過“場地固化、人員專職、資源實投、產出實體”的運營模式,實現產業、學業、專業、職業的無縫對接。
這些平臺既是“教學場”,也是“科研場”和“產業服務場”。在綠色低碳能源產業學院、油氣藏高效勘探開發與地質工程一體化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平臺上,學生可以參與企業真實項目的研發與實踐,教師則通過技術攻關反哺教學內容更新,企業也能借助學校的人才與科研資源解決技術難題。學校與勝利油田合作構建的實訓平臺,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實踐需求,還為企業培養了大批適配的技術人才,實現了“學校育才、企業增效”的雙贏。
平臺還推動“互聯網+校企協同”的資源共享機制創新。校企共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整合了虛擬仿真實驗、行業標準庫、產業動態信息等資源,學生可在線學習石油石化領域的真實案例,教師可實時獲取產業需求數據調整教學方案,企業也能通過平臺開展員工培訓,讓平臺成為校地企共享的“育人寶庫”。
從特色實踐到示范引領
為人才培養提供“山石方案”
“畢業生到崗就能上手,對石油行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強。” 這是多家石油石化企業對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畢業生的評價。如今,學校石油石化類專業畢業生平均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企業滿意度超過 97%,不少畢業生已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為區域石油石化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學校探索的“四心四引、四業貫通”模式,已在20個校內專業推廣應用,累計惠及3000余名本科生。同時,西南石油大學、常州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前來考察交流,借鑒產業學院建設、課程體系重構等經驗,相關成果被多家中央媒體專題報道,為同類高校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育人范式。
面向未來,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將緊扣國家“雙碳”戰略與石油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持續優化“四心四引、四業貫通” 的育人模式,努力培養更多“傳承石油精神、具備綠色低碳理念、精通工程應用”的現代產業人才,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大眾新聞記者 顧松 郝文杰 通訊員 郭瑾 劉坤)
|